吉金鑄國 禮樂中華(上新了)

![]() |
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青銅豬尊。 |
![]() |
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四羊首銅權杖頭。 |
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原創(chuàng)大展“吉金·中國——中國青銅文明的興起與繁榮”開展以來,備受關注。這也是“早期中國”系列展覽的收官之作,它和之前的“彩陶·中華”“玉韞·九州”展一起,共同選擇了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(fā)展進程中3個最具典型性同時也最能反映不同時段先進生產力的器物類型——陶器、玉器和青銅器,去審視當時農業(yè)與手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、社會的階層分化以及社會管理權力的運行等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自成體系。
什么是文明?早期中華文明是怎樣發(fā)展的?社會復雜化和多元一體化的進程是如何進行的?這些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,在學界已形成了較清晰的認識,但廣大公眾仍知之甚少。將考古研究成果進行系統(tǒng)性的轉化,是我們策劃“早期中國”系列展覽的驅動力。
“吉金·中國”展要回答的問題就是:中國青銅文明是怎樣產生和發(fā)展的?其鮮明特征和精神內涵是什么?在文明發(fā)展進程及早期中國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?
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,以鑄銅技術為代表的各種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區(qū)加速匯聚,不僅催生出中國獨特的青銅文化,也使夏代文明躍升至王朝文明階段。至西周早期,一個疆土廣袤、文化趨同的最早的統(tǒng)一的中國基本形成。由青銅技術所引發(fā)的這種革命性變化,不僅影響了中國早期文明的發(fā)展格局,也奠定了中華禮樂文明的堅實基礎。這就是“吉金鑄國、禮樂中華”的展覽主題。
“吉金·中國”展共展出來自全國17個?。ㄊ小^(qū))51家文博單位的341件(套)展品,是近年來國內涉及夏商周三代青銅器數量最豐富、分布最廣泛的一次展示。我們盡量選取代表性文物,以突出體現每個章節(jié)的主題,如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四羊首銅權杖頭、青海西寧沈那遺址出土的倒鉤銅矛等,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。我們也盡量選用新資料,以增強展覽的時效性,如選用近年來發(fā)現的甘肅張掖西城驛、山西聞喜千金耙和絳縣西吳壁等遺址出土的冶金遺物,寧夏彭陽縣姚河塬遺址新發(fā)現的史籍失載的“獲”國出土文物等。
“吉金·中國”展以“技術·潮流”“中心·四方”“禮樂·中國”3個單元,串聯起展覽的三大敘事重點。
第一大重點是展現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及中國獨特的青銅器發(fā)展道路。中國以陶冶范鑄為主,技術特征鮮明。而中國青銅文明以“禮”為主,其他文明以“用”為主,更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創(chuàng)新性。第二大重點是分析青銅器在夏商周三代社會發(fā)展進程中的獨特推動力。展覽從以王都為代表的“中心”和王朝所控制或影響的“四方”兩個層面,展現三代王朝憑借對青銅器核心制作技術、銅礦戰(zhàn)略資源和青銅器分配權、使用權的掌控,持續(xù)鞏固和擴大著王權的控制力和影響力,突出體現中華文明的統(tǒng)一性。第三大重點是探討青銅器所承載的禮制觀念及在中華傳統(tǒng)禮制文明中的奠基性作用。三代時期,青銅器因其卓越的性能成為禮制的最主要載體,并在之前禮制觀念的基礎上,發(fā)展出更加制度化、規(guī)范化的青銅禮樂文明,詮釋著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”的思想觀念,規(guī)范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運行,突出體現中華文明的連續(xù)性。
通過不斷地解讀和闡釋這些文物,我們才有可能走近遙遠的古人,尋找到我們深厚的文化根脈,從內心深處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。
?。ㄗ髡邽殛兾鳉v史博物館館長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8月23日 08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