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首頁
- 民文
- English
- 網(wǎng)站無障礙
- 舉報

- 登錄
移風易俗當破解“慣性難題”(人民時評)
創(chuàng)造更多形式新穎、富有內涵的表達載體,讓情感有所依歸,讓社會共識進一步凝聚,文明新風方能根深葉茂、生生不息
婚俗新風,撲面而來。前不久,廣東佛山順德區(qū)一對新人免收份子錢,“紅包折角即返還”,引發(fā)熱議;山東臨沂市一對新人簡辦婚禮,將省下來的錢用于資助3名家庭困難兒童,受到好評。
簡化婚禮形式,避免人情負擔,讓互動回歸本真,讓禮俗更有內涵,這不僅是部分年輕人追求個性的體現(xiàn),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心愿。在廣東,“重心意、輕禮金”的婚俗已持續(xù)幾十年,5元、10元“利是”成為常態(tài)。近兩年,在一些年輕人中,甚至開始興起無接親、無車隊、無司儀的婚禮形式。
婚禮簡辦的新風尚,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。不過,婚喪嫁娶禮俗的走偏,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和心理成因,要想在更大范圍推動重內涵、輕排場的新禮俗,亦需要辨癥施治。
打破大操大辦的思維慣性,要發(fā)揮制度和榜樣引領的作用,幫助被不良風俗裹挾的人減輕心理壓力。比如,浙江海寧市推出細致的“儉宴方案”,由基層黨員干部作示范,為新風尚打樣,帶動各方參與,讓陳規(guī)陋習悄然退場。實踐證明,當制度的完善回應民眾的期盼,觀念革新就會水到渠成,移風易俗的成效也更可持續(xù)。
也要看到,文明新風的培育絕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是制度約束與群眾自覺長期磨合的結果。推動移風易俗,既要在政策層面樹立行為規(guī)范,更要在執(zhí)行中注入文化力量。
破題的關鍵,在于疏堵結合。革除舊俗,就好比給魚缸換水,不能一倒了之。大力整治高價彩禮、大操大辦的同時,著力提供可操作、接地氣的替代方案,才能更好幫助群眾卸下心理包袱,從根本上減少改革的隱形阻力。
在廣東湛江市坡頭區(qū),喜事不僅變得更簡約,還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,除了以植樹造林的方式予以慶賀,還舉辦“有喜事來看電影”等活動分享喜悅。在江西贛州市章貢區(qū),當?shù)鼐拇蛟臁?20”復古浪漫公交專線,新人攜親友團穿行于郁孤臺、福壽溝博物館等景點,為喜事注入別樣的浪漫。創(chuàng)造更多形式新穎、富有內涵的表達載體,讓情感有所依歸,讓社會共識進一步凝聚,文明新風方能根深葉茂、生生不息。
十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。各地文化習慣不同,不能照搬單一模式,必須分類施策。民政部分兩批確定的32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(qū),結合各地特點形成了不同的探索方向,有的聚焦高價彩禮治理,有的側重婚俗文化創(chuàng)新。聚焦突出問題,找到對路辦法,結合自身傳統(tǒng),更好把握分寸,才能在久久為功中化風成俗,引領社會新風尚。
移風易俗,始于觀念的破冰,落腳于行為方式的改變。創(chuàng)造更開放多元的社會環(huán)境,讓人們主動卸下“面子包袱”,打造簡約而不簡單的新形式,讓每一場婚禮、每一次慶典都融入本地特色、浸潤情感溫度,我們的文化習俗將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萌發(fā)新枝,我們的精神生活將在守正創(chuàng)新中變得更加豐富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1月06日 05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
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
關注人民網(wǎng),傳播正能量